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将中国的“小巨人”定义为年营收1亿至4亿元人民币(约合1400万至5600万美元)、年利润增长率至少10%、研发或创新人员占公司总员工数15%以上、产品相关创新专利至少有5项或外观设计专利至少有15项的企业。
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品冠军企业(单项冠军)制造业企业”。 “十四五”期间确定的1万个“小巨人”目标已经实现, 媒体报道 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新增中小企业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万家。
中国“小巨人”企业遍布联合国产业分类的所有工业门类,并成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小巨人中有 90% 满足本地和全球大公司的需求。
支持小巨人的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同步。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小巨人获得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奖励。中央政府设立了 百亿专属礼包 “十四五”期间培育1000名“小巨人”。
中国政府对供应链从中国转移的反应——美国和欧盟称之为“去风险化”——可以从其官方媒体报道的亮点中看出。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制造业 保持绝缘 受全球逆风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小幅转移的影响,但前提是这些企业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中间零件。通常,这些中间零件不是由中国的全球冠军企业制造的,而是由中国的小型巨头制造的。
在与美国的技术摩擦不断加剧、与欧盟等更多贸易伙伴的贸易战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扶持小巨头的战略似乎正在取得成效。 新华社标记 2023年9月,精选的小巨头也在为减少中国在细分领域的进口需求做出贡献。
例如,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参与了氧化铟锡(ITO)的量产,而氧化铟锡是智能手机显示屏的关键技术。尽管广西拥有丰富的铟锡资源,但国内制造商仍在进口这种涂层,而这种涂层的价格远高于原材料。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23年中国从全球进口的ITO下降了22%,进口额从2022年的5350万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4150万美元。中国减少了从四大进口国进口的ITO,包括日本(下降48%)、韩国(下降15%)、马来西亚(下降7%)和巴西(下降26%)。有趣的是,2023 年中国第五大 ITO 进口来源国是俄罗斯,其进口额实际上急剧增加——从 2022 年微不足道的 2,000 美元增加到向中国出售的价值 210 万美元的 ITO。
此案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多元化战略。它既表明中国小巨头在减少对中间材料总体进口依赖方面取得了成功,也展示了中国自身“降低风险”以依赖俄罗斯等友好合作伙伴的努力。
其他成功打入中国关键供应链的小巨头还包括 PhaBuilder(生产用于生产工业原材料的微生物)、Acoinfo(专门从事工业实体操作系统)和 北京汉飞航空科技(生产单晶涡轮叶片)。
除了建设中国国内制造能力以防范日益加剧的外部技术摩擦之外,中国小巨头走向全球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2024 年 6 月,PhaBuilder 与 Solenis 合作 (总部位于美国)和恒信在绿色创新方面展开合作。随着中国小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的这种合作,复杂的全球供应链预计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这些小公司的存在。虽然外国政府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国有巨头身上,但他们不应忽视中国的“小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