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正在崛起

中国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北大, 已经逼近全球前十;他们现在分别排名第12位和第13位。他们的崛起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研究和高等教育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两家机构均位居前列 连续五年亚洲大学排名,凸显了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目前亚洲三分之二的顶尖大学都位于中国大陆和香港。

中国的成功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机构。 2018 年,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进入前 100 名,而如今,中国有 4 所大学进入前 50 名,7 所大学进入前 100 名,13 所大学进入前 100 名。 前200名。这样的进步绝非偶然。它反映了政府为提高中国机构的学术和研究质量而进行的有意投资和政策努力。然而,这种不断增长的投资仍然落后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竞争对手,这些国家在该领域的支出占 GDP 的 5% 以上。中国支出 4%。仅靠资金并不能解释中国的成功。

北京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教育,但在习近平的领导下,进展明显加快。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了向其他国家学习的重要性。 习近平呼应了这一愿景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实现 2035 年成为全球领先者的雄心的关键。

阅读排名之间

到了世纪之交,中国开始将其教育机构与西方学术标准接轨,使用主要由西方机构建立的排名系统中的成功衡量标准。北京大学一位社会科学教授表示,“中国机构对排名”和“全球公认的标准”产生了痴迷。过去20年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创立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已成为中国大学的一项关键指标。

正如总部位于北京的教育市场情报公司 Venture Education 的首席执行官朱利安·费希尔 (Julian Fisher) 指出的那样,“大学排名就像国家 GDP 的表格:它们捕捉到了一些东西,但也错过了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他建议,大学的质量还应该通过其“社交生活、就业准备、社交、心理健康支持、有吸引力的讲师、校园的活力和美丽以及产生社会影响的机会”来评估。

过分强调生成报告和满足严格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并不等同于蓬勃发展的学术生活。这位北京教授表示,中国教授的生存法则是“要么出版,要么灭亡”。 2015年,当中国领先机构采用美国六年固定学术职位的终身教授制度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终身教授职位并没有提供职业稳定性,而是创造了一种环境,让学者们在最初几年内竞相发表尽可能多的论文。中国的终身教职轨道被扭曲了,人为地设立了大量的学术职位,以聘用过剩的青年学者,这些青年学者之间相互激烈竞争,最终没有长期就业的前景。虽然这可能符合国际排名机构制定的标准,但它并不能促进最具创意或高质量的研究。

中国的研究成果不断飙升

202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高被引科研论文的主要产出国。自2018年以来,全球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中,中国贡献了27.2%,而美国为24.9%。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研究的数量,也体现了中国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2009年至2021年间,中国的科学产出增长了五倍,被引论文数量大幅增加。

北京认为合作与竞争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政府声明强调双方都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进步,将合作和竞争视为同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在世界舞台上推进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机构将继续保持国际化视野,积极寻求与具有天然协同效应和可能的研究效益的全球机构建立伙伴关系。

然而,费舍尔指出,虽然中国大学“极其国际化”,但国际化现在意味着“南半球而不是西方世界”。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例如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构成了中国国际视野的基础。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现在将目光投向西方合作伙伴之外。

在向海外机会开放的同时,中国将继续追求学术民族主义。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机构已经放弃全球排名系统,并且更喜欢用普通话而不是英语发表文章。

中国也一直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国内标准和规则手册。这位北京教授指出,2000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被认为是中国机构“衡量学术产出日益重要的标准”。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排名系统,被称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目前已被视为仅次于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的第三大有影响力的系统。

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合作与竞争的双重战略,以及中国的外向型和内向型机构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随着国防和航空航天等更敏感领域的崛起,中国国内的普通话出版物生态系统将被视为更安全的资源分配平台。

中国大学还将继续利用工业合作伙伴。伦敦合伙人、McDermott Will & Emery中国业务部全球主管、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客座讲师Peter Lu认为,中国大学“非常有创业精神”,与商业部门的合作不断加强,例如制药行业,可以推动进一步的成功。他表示,中国可获得的数据量及其使用方面的监管相对较少,这使中国具有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大样本量快速完成测试。”

前进的道路

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范围仍然参差不齐。虽然中国的顶尖大学——C9联盟(通常与常春藤盟校相比)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其他院校的质量和战略差异很大,绝大多数仍然落后于全球精英标准。世界各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各不相同,许多国家如果缺乏强大的国内高等教育选择,就会有更有利的看法。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北京在南半球的魅力攻势。然而,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持续成功持怀疑态度。

经济挑战、社会态度的转变和不断变化的国内优先事项可能会影响未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现象“内娟”或“内卷化”——中国年轻人的倦怠感和幻灭感——可能会抑制国内对学位的需求。此外,如果竞争对手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全球地位构成威胁,他们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高等教育政策。但就目前而言,在西方竞争对手(尤其是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帮助下,中国的发展轨迹仍然乐观,它们实施了限制国际学生入学人数增长的政策,限制了其高等教育部门的增长。

鹰派的特朗普总统 — — 更倾向于关税和孤立主义而不是合作 — — 将对中美学术合作构成重大挑战。欧洲是否采取类似立场仍不确定,但所有西方机构都将从密切关注中国的进展中受益。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应对全球挑战和培育更加相互联系、更有弹性的学术格局至关重要。虽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一些限制是合理的,但过度孤立的系统可能会限制对彼此进步的了解。为了确保安全和共同进步,各国必须优先考虑透明度并维护建设性合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