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摇滚乐界没有受到一本麻烦的教科书的困扰

“这太疯狂了。比你想象的还要疯狂,”中国最受尊敬的独立摇滚歌手之一杨海松说道。最近有消息称,一本大学教科书贬低了互联网、流行音乐和他所选择的摇滚乐类型,他对此做出了反应,认为这是危险的西方陷阱,可能会在中国年轻人中引发一场“颜色革命”。

南华早报 9月4日报道 新学年的教科书已出版。该书名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将用于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基础课程”。国际媒体中包括《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该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中国摇滚乐会长盛不衰”。它总结了中国摇滚乐在地下蓬勃发展的四十年,尽管审查制度迫在眉睫,而且臭名昭著的不容忍下降的政权也带来了严重后果。

然而,这些报道都没有引用那些被指控创造了所谓的破坏稳定和革命性摇滚音乐的音乐家的言论。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乐坛引起轰动。

杨——著名的 动画歌手 对于聪明而真诚的南京后朋克乐队 PK 14 – 承认在外交官联系他发表评论之前,他甚至没有听说过教科书般的喧嚣。然而,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他听起来确实感到震惊,称向大学生教授这一点的事实“可怕”。

“他们是在为学生评判,”杨说。 “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

该教科书的出版商高等教育出版社(HEP)没有回应《外交官》的置评请求。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大卫·莫泽在中国从事学术工作近40年,他说教科书中的措辞让他想起了他刚来的时候的口号,当时“‘精神污染’是最严重的问题”。 黑兽 当日的。”他指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共产党不仅放松了对从摇滚音乐到说唱音乐等一切事物的看法——政府甚至在音乐中使用了嘻哈音乐。 官方宣传视频

“我认为教科书中的这句话可能是由某个担任官方职位的人插入的,他对人们对摇滚音乐的态度感到紧张,”莫泽推测道。 “如今,各个层面的每个人都对言论自由日益受到的限制感到有点紧张,以及党净化大众媒体内容以更好地符合官方道德立场的议程……(因此)政府可能会突然崩溃贬低摇滚音乐,特别是如果发生一些丑闻或一些冒犯性的模因,会引起当局的注意。”

尽管这一切听起来不祥,而且他原则上可能持反对态度,但杨并不担心教科书的教导。毕竟,他和他的独立摇滚同行已经解决了许多其他障碍——从严格的审查规定(要求像他这样的乐队提交歌词供政府审查),到无情的重新分区,迫使许多支持此类行为的地下场所 关闭。然而,这些乐队不仅幸存下来,而且还生存了下来。他们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蓬勃发展。

海伦·冯 (Helen Feng) 是时尚合成乐队 Nova Heart 的主唱,该乐队是 2000 年代末的 PK 14 当代乐队。与 Yang 的乐队一样,Nova Heart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停顿后于去年夏天重返舞台,但却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观众。这种热情源于乐队网络系列“大乐队”(乐队的夏天)的病毒式战斗所引发的独立摇滚复兴,让像 Nova Heart 这样的乐队超越了他们卑微的地下根基,为一个巨大的舞台而竞争和表演。新一代的收视率。

今年夏天,在改革后的 Nova Heart 巡演中型剧院时与这些年轻的粉丝建立联系——而不是从鼎盛时期开始在合法的灰色地带进行地下表演——至少可以说,这让冯对未来感到乐观。

当谈到这本教科书的反摇滚言论时,冯说:“我对中国大多数知青的了解是,他们立即对向他们提供的信息持谨慎态度。不论来源。你越是强行灌输给他们,就越会招致他们的嘲笑。和世界上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警告就像巨大的邀请霓虹灯。”

冯继续说:“总是有人说一些话,因为这听起来很适合原声片段。在世界各地,都有右翼专家和左翼专家。在中国,有些人坐在板凳上,有些人自称是专家,但其实都是满嘴狗屎。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不仅有国际上的相似之处,而且还有历史上的相似之处。 “当他们拍摄猫王腰部以上的时候,摇滚乐并没有真正结束,”总部位于北京和纽约的音乐巡演和推广机构 MusicDish(独立小炒)的创始人埃里克·德丰特奈 (Eric de Fontenay) 说。他指的是电视上的《埃德·沙利文秀》试图掩盖国王当时颇具争议的臀部颤抖的正经方式。德丰特奈坚持认为,无论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还是现在,年轻的乐迷都无法阻挡。

他补充说,至少,这些教科书宣传者应该更加努力。它“毫无意义,主要是因为教科书是为大学生准备的。如果你看到一些在年轻学生中更为普遍的现象,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德丰特奈说,这一点可能有助于减轻杨对于长辈评判年轻人的担忧。

但那些渴望从任何官方出版物(无论是演讲、官方媒体还是学校课程)中解析政治意义的中国观察家又该怎么办呢?莫泽说道:“教科书不一定有助于阅读派对茶叶。但它们可以反映出教科书出版商的谨慎程度。现在边界在哪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官员会过于谨慎。”

目前,德丰特奈不太担心这本教科书会成为立即和广泛镇压的序言。相反,他对国际媒体如何误解此类官方信息感到恼火。尽管这种反摇滚言论在外界旁观者看来有些极端,但那些来自中国或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人很快就会对缺乏实际背景的国外报道感到厌烦。

“它关注的是一个数据点,而不是整个数据集,”德丰特奈说道,然后回忆起之前外国媒体对某些音乐流派和时尚风格的限制进行的点击诱饵报道。 “还记得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金融时报关于禁止说唱或纹身的报道吗?是的。这算什么?当然,此后人们不能在国家电视台上展示自己的纹身,而且一些申请某些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也必须更加谨慎。但走在北京或任何中国主要城市的街道上——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有明显的纹身。这完全是主流。”

冯还坚称,此类报道迫切需要更多细微差别。她列举了各种内容,从对流行文化限制的鸟瞰报道(对《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关于教科书及其大部分新闻报道的文章进行了批评),到《福布斯》关于马云等科技企业家的热情封面故事,这些企业家随后被监管机构纳入其中。国际上对中国的报道普遍存在短视的证据。作为中国主要乐队的歌手和主修经济学的前大学生,冯精通两种媒体节奏。

“如果你是一名中国观察家,或者任何在中国呆了足够长一段时间的人,你就会知道没有什么是固定的。没有哪一条党派路线不是不断改变或调整的。事情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根据当时的实用主义,它们会再次发生变化,”她解释道。 “有时候,这似乎是‘哦,这是无稽之谈’,它比务实主义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最终它会消失……最终,我认为实用主义战胜了滑稽。只需要一点时间。最终它会调整。希望你不要在这中间被压垮。”

其他中国音乐业内人士也有类似的微妙看法,尽管其中一位人士的态度有时更为坦率。北京的音乐会预订者艾敬经营着 Haze Sounds 经纪公司,他直言不讳地说:“我部分同意教科书上的说法。中国政府确实将摇滚乐或任何青年文化视为威胁。”

然而,对于艾未未来说,这绝不是故事的结局,他还透露了另一个经常被记者忽视的重要层面。 “总的来说,中央政府并不鼓励。但省市层面可以,因为这是拉动经济的好机会。”

当相对较小、不知名的城市淄博在 COVID-19 爆发后主办了中国第一批音乐节之一时,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吸引了数万名渴望现场音乐的参加者,因为他们居住的大城市因大流行限制而陷入混乱。 。再加上乐队之战网络系列剧“The Big Band”使独立摇滚成为主流,等等 外国行为 回到 来中国演出 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匮乏之后,尽管一些官员持反对意见并进行了煽动性宣传,但所有这些都让艾未未对中国的摇滚乐持乐观态度。

正如艾未未总结的那样:“对于我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我认为这个行业是有前途的。一路上我们会遇到问题,但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