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注重建设 全球伙伴关系 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关系扩大其利益。这些关系是发挥影响力和权力的地缘政治工具。与通常涉及针对外部对手的正式防务条约的传统联盟不同,中国建立了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网络。
这些伙伴关系需要建立在非正式政治纽带基础上的灵活政治合作。它们被认为比传统联盟更具适应性和利益驱动,这可能使中国外交面临更高的风险。这些伙伴关系的本质在于共同致力于 管理不可避免的冲突 这使得有关国家能够继续在共同感兴趣的关键领域开展合作。这种做法使中国能够与不同国家建立关系,同时保留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动态并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灵活性。
伙伴关系的层次结构
中国采用了细致入微的制度 用于分类的描述符 其国际伙伴关系,凸显其外交关系中的微妙区别。关键术语包括“全天候”、“全面”、“战略”和“面向未来”,每个术语都反映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和承诺。
尽管北京方面从未明确概述过这种层级结构,但已有足够的信息来推断出一个总体结构。该系统非常灵活,因为官方文件中尚未正式定义不同级别的伙伴关系。然而,中国官员和学者的见解, 结合情境分析,可以粗略地了解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尽管范围广泛,但该系统并未涵盖所有国家。例如,美国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仍然处于既定的伙伴关系结构之外。
中国伙伴外交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被贴上“战略”标签的伙伴关系和非“战略”伙伴关系之间的区别。在这个层次结构的顶部是被描述为“全天候”或“永久”的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异常密切和持久的关系。直到2019年,只有巴基斯坦享有“全天候”的标签,表明了其独特性 中巴关系。 2019年, 哈萨克斯坦 被指定为“永久”合作伙伴,可能会保留巴基斯坦“全天候”称号的排他性。此后,中国将“全天候”一词扩展到更多国家,包括 白俄罗斯 2022年, 委内瑞拉 和 埃塞俄比亚 2023年, 乌兹别克斯坦 和 匈牙利 到2024年,甚至全部 非洲。这标志着中国伙伴外交框架下的亲密盟友圈不断扩大。
另一个重要的术语是“全面”。虽然有些伙伴关系被认为是“全面的”而不是“战略性的”,但总体进展是从“战略性的”转向“全面战略性的”。 “合作”是一个常用的描述词,有时附加到战略和非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术语通常很简单:“战略”表示在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问题上进行长期、密切的合作,而“全面”则表示跨越广泛合作领域的伙伴关系。
和 42 种不同的组合 在这些形容词中,很明显,中国会根据与个别国家的具体关系来调整其外交语言。例如,英国有一个独特的称号“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以色列被指定为“创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新时代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概念 在中国的 外交 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针对特定全球挑战(特别是美国)的战略联盟。北京在与个别国家的关系中战略性地运用这些短语,以增强其外交价值。
这 “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它概括了中国“新时代”外交政策的愿景。 2017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出现了多种译名,如“community of common/shared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等。 “命运共同体”一词的正式采用是为了避免负面联想,并呈现出更适合全球的叙事。这个词描绘了一种全球互联互通的愿景,即所有国家在中国主导的“地球村”中和谐共处,人类团结为一个大家庭。
到2023年,中国至少与以下国家签署双边“命运共同体”协议 22个国家,而其他人则在没有正式承诺的情况下承认了这一概念。 “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种独特的伙伴关系,而是与北京的全球雄心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的额外标志,也是长期、积极关系的信号。
同样,“新时代”这个词嵌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中。 宪法 自2017年以来,这代表了一种信念,即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标有“新时代合作伙伴被认为与北京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目标更加一致,包括抵制美国的主导地位。
这两个短语都使中国的伙伴外交水平变得复杂,强调意识形态一致和长期合作。随着中国面临经济挑战和与西方日益紧张的关系,特别是在与美国的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它越来越多地寻求 在南半球建立联盟 使用这些外交叙述。
非洲和中东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
在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与30个非洲国家建立或加强战略伙伴关系。非中关系的总体定性被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从新型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全天候共同体,这一进程标志着 深化非中关系,使他们的关系更加清晰和实质。
在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这一事态发展标志着全球格局变化的新里程碑。随着美国和西方在非洲的影响力下降,中国抓住了机遇 扩大其存在 在大陆上。北京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有可能显着重塑全球力量平衡,挑战西方的主导地位。这一转变可能会削弱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并威胁其战略利益,同时使中国成为塑造非洲未来发展的关键参与者。
在中东,中国已 扩大其足迹 通过外交、能源、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举措,提高其在区域地缘政治中的形象。然而,尽管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其与中东国家的相互依赖表明,各种制约因素限制了其投射力量的能力。这些因素包括相互依赖、地区动态、有限的硬实力、国内优先事项、地理位置以及中东国家的代理权,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在华盛顿主导的竞争性地区,北京必须建立一个不疏远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地区存在。 中东国家 同时追求其地缘政治利益,尽管美国的安全保护伞提供了进入该地区的低成本途径。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伙伴关系大致分为三大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和中东)。 巴林),战略伙伴关系(土耳其、约旦、卡塔尔、伊拉克、阿曼、科威特、 叙利亚, 和 巴勒斯坦),以及创新的全面伙伴关系(以色列)。通过通常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以双边方式追求其中东地缘政治利益,而不采用地区性或多边目标。结果,中国的 伙伴关系网络 该地区的经济稳步增长,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反映出其影响力和战略适应性不断增强。
近年来,“新时代”阿中关系展现出强大活力并持续发展,为构建阿中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中国成立了 中阿合作论坛 (CASCF)于2004年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在 中阿合作论坛第六次部长级会议 2014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18年期间, 中阿合作论坛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习近平概述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面向未来的阿中关系愿景。这标志着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迈出了重要一步。
到 2020 年,期间 中阿合作论坛第九次部长级会议中阿双方就“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达成积极共识。 2022年,习近平出席首届大会 中国—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峰会强调要“弘扬中阿友好精神”,呼吁加强团结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结论
近年来,中国“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推动和平发展、全球合作、各国互利共赢,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项目中。
总的来说,这些努力旨在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安全并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合作。 “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的更广泛战略,即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支持其国内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目标,同时应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