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而不进步:中国城市青年面临的矛盾

今年早些时候,百度一位高级公关主管因赞美中国艰苦的工作文化而引发公众强烈抗议,并最终导致她辞职,这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年轻人所面临严峻形势的争论。随着就业前景黯淡和不确定性增加,人们越来越觉得,大多数人都无法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无法持续下去。

这导致了许多奇怪的趋势。例如,2021 年出现了一个被广泛提及的“平躺”理念,它体现了一种通过做最低限度的事情或辞职并远离大城市过上慢生活来摆脱这种制度的哲学。此外,“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消费”这句话也变得流行起来。最近,年轻人开始 模仿鸟类 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以此来象征性地表达自己渴望摆脱烦恼的心情(“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当只鸟”)。

但这些趋势背后的原因远不止倦怠、对工作环境的排斥或纯粹的懒惰。

要开始了解当今的城市青年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需要退一步思考,看看中国更大的社会经济背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增长 转变经济2010 年,就在今天的年轻一代即将进入大学或就业市场之前,中国的 全年 GDP 增长率仍为 10.6%一切似乎都有可能,因为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看到那些辛勤工作的人都富裕起来,无论是劳动者把钱寄回家,还是企业家蓬勃发展。

随着这一经济奇迹的出现,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成功观也应运而生,这种观很容易被规定和遵循。对于那些希望过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的人来说,理想的道路是清晰可见的:为“高考” (中国高中毕业考试,决定大学入学资格),进入一流大学,然后在中国一线城市找到一份白领工作、一套公寓和一位恋人。人们相信勤奋和“奋斗”是通往稳定、成功和幸福的必经之路。

这是父母一代成长过程中的现实,也是当今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主流格言——尽管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GDP 增长越来越 规范化 自 2010 年以来(2023 年仅为 超过 5%),以及最近全球动荡和疫情等事件,再加上国家对经济的更广泛控制以及房地产行业(曾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低迷等国内因素,进一步影响了这些经济状况。

由于有如此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高级职位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变得缺乏灵活性, 青年失业 以及在历史上热门的行业中裁员,例如 技术 以及一些 海外公司银行 总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有所加剧,并且 处于最高水平 自 1985 年有官方记录以来。

这种动态导致了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人们意识到在今天的背景下,奋斗不再能保证成功——但逃避奋斗是不可能的。多年来,官方一直鼓励人们追求繁荣,这让中国年轻人坚定不移地以“升级”为目标。与此同时,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升级”并不能真正带来进步。

最能体现这一困境的流行术语是“內娟“内卷”一词源于人类学,在这里用来表达一种忙碌却无所进展的感觉,“不断自我鞭策,感觉自己就像在原地踏步“内娟”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从经济到母性的一切,成为所有苦难的代名词。“内娟”被列为 2020 年十大最流行网络俚语之一,如今再次卷土重来,2024 年第二季度的使用量激增。

围绕“内敛”的讨论表明,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变得消极或放弃,而是试图在一个僵化且​​往往无情的体制下做到最好。例如,市场研究公司 Inner Chapter 最近在上海开展的一次青年小组调查显示,自我发展仍然是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这项覆盖多个层级城市、跨代际的研究显示,Z 世代花在个人兴趣(33%)和自我发展(31%)上的时间,比花在与朋友(22%)和伴侣(15%)上的时间更多。自我发展也是 Z 世代在未来六个月内最关注的领域(35%)。然而,同样的 Z 世代受访者也将幸福感列为他们最重要的价值观,突显了不断进步的需求与轻松享受之间的矛盾。

传统上,人们可能通过从事政府或其他高薪白领工作来实现某种平衡,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保证稳定的职业发展,从而留出空间去做其他事情。由于既定的道路变得不稳定,年轻人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平衡和高质量的生活。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 青年外流 从一线城市转移到生活和商业成本更易于管理的二线城市。这导致了 繁荣 随着年轻人将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带回家乡,时尚咖啡馆和餐馆等商业也开始兴起。

例如,“什么和三”是一家由 24 岁女孩在山东省三线城市菏泽开设的咖啡馆。店主分享了她的成功故事 在社交媒体上 鼓励更多年轻人创业。小红书上的一段视频宣称:“24岁没工作,开了家店,月入6万。”

同样,年轻人也开始转向“自媒体”(个人运营的社交账户,发布自创内容,如 vlog 或抖音短视频),试图将他们的热情、闲暇时间与工作/收入联系起来。截至 2021 年, 有970万人 在中国从事自媒体工作,全职或兼职均可。

虽然这些应对机制让中国年轻人能够应对当前的形势,但如果不能解决主流成功模式与许多中国年轻人的现实之间的根本矛盾,就会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培养一支坚韧、有能力、有创造力的劳动力队伍,是习近平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的愿景的关键。 自力更生的科技强国

官方对这些趋势的反应充其量是置之不理,并推动继续“奋斗”以实现繁荣。例如,在 2021 年, 一家党报 指出“奋斗永远是青春最亮的底色”,“选择‘躺’,不仅不公正,而且可耻”。

官方机构不应该轻视中国年轻人的萎靡不振,而应该找到支持年轻人的方法,利用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就像成都等一些城市所做的那样,利用其作为创意和咖啡馆中心的声誉。不解决这些矛盾只会导致紧张局势和社会压力加剧,失业率上升 心理问题 例如焦虑和抑郁。

企业也是如此。在审视了当今中国年轻人的困境后,很明显,前百度高管的热情态度听起来很不合时宜。企业不应该打击有才华的年轻员工,而应该支持和培养他们的团队。企业也有机会在社会结构不足的地方站出来。他们可以赞助社区学习俱乐部,举办竞赛(创业、体育、创意或其他),以支持年轻人的雄心壮志,为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提供平台,而不仅仅是推广关键意见领袖。

中国的年轻人并不消极懒惰,他们想要提高自己。他们只是需要更健康的途径、导师和榜样,而企业可以帮助填补这一空白,真正与下一代建立联系。

总之,中国年轻人面临着传统成功模式与当前经济现实之间紧张的社会矛盾,导致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努力寻求平衡。为了支持年轻人并促进创新,中国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培养创造力和韧性。低线城市可能会提供新的机会,但需要更广泛的结构性变革。认识和适应年轻人的需求对他们的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确保未来几年劳动力队伍具有韧性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