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似乎已经转向对中国的德国汽车制造商不利。大众汽车 2023 年在中国的汽车销量比 2018 年减少了 100 万辆,短短五年内下降了 25%。豪华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的表现稍长一些,在2022年创下历史新高。但随后销量在2023年下降,并在2024年大幅下滑,表明如此强劲的业绩是不可持续的。今年前9个月,三大公司的销量平均下降了12%,而中国汽车市场却增长了3%左右。
尽管如此,德国汽车公司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几乎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和)上加倍下注,宣布在 2024 年进行大量新投资。 大众汽车 和 宝马 分别向其合肥创新中心和沈阳生产基地追加投资 25 亿欧元,同时 梅赛德斯-奔驰 与其中国合资伙伴北汽集团投资 18 亿欧元。这些承诺是在中国新增投资创纪录的 110 亿欧元基础上做出的。 三人组将于 2022 年宣布。与中国供应商和当地研发(R&D)业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被认为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毫无疑问,中国仍将是德国汽车制造商长期成功的一部分。但他们在国内面临的挑战不会消失。他们在电动汽车(EV)竞赛中的缓慢起步以及北京对国内汽车制造商的支持意味着对“德国工程”的重视不再是理所当然的。这三人低估了中国向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的快速转变,以及中国竞争对手在质量和创新方面的快速进步。事实证明,这些错误代价高昂。
在此背景下,德国汽车制造商应该重新调整中国市场的目标。考虑到迄今为止这三家公司都宣布的 2024 年中国销量惨淡,依靠中国的未来增长 — — 特别是考虑到关闭欧洲工厂(如大众正在做的那样) — 可能会导致它们走下坡路。他们没有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而是释放投资以加强在其他增长前景更好的市场的竞争地位。
中国汽车市场瞬息万变,国外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中国乘用车市场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这对外国企业来说是不利的。它正在从美国模式(外国公司生产略高于所有汽车销量的 60%)转向更像日本模式(国内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约为 90%)。考虑到目前在中国的销售轨迹,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似乎将在未来三四年内降至 20% 以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下降了三分之二。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消费者迅速转向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即在中国称为新能源汽车(NEV)的汽车。它们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从 2020 年的 5.4% 飙升至 2023 年的 32%,占 2024 年 1 月至 9 月售出汽车的 39%,而国内汽车制造商正在满足大部分需求。上汽大众是中国顶级电动汽车制造商中唯一一家(部分)德国公司,2024 年 1 月至 9 月仅以 2.3%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十。或部分由中国人拥有。
中国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转变以及中国制造商的主导地位解释了为什么德国汽车制造商现在在这个市场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斗。外资企业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2%下降到2024年1月至9月的36%。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从24%下降到15%。即使德国汽车制造商追加数十亿欧元的投资,也很难对这一趋势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作为在中国最成功的外国汽车制造商,保持领先地位似乎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其好处却令人怀疑。
追逐中国市场的幻象可能会毁掉德国汽车制造商
面对中国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德国汽车高管表现得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正在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仿佛解决他们在中国的困境的答案就是“更多中国”。为了受益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软件等相关技术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正在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大众汽车 小鹏汽车宝马与 百度,和梅赛德斯-奔驰 吉利。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希望德国汽车制造商最终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重振他们过去的成功以及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巨额利润。多年来,大量投资以及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为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确立了高端地位。但这个公式不太可能继续发挥作用。由于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一步并享有国内市场优势,德国三巨头将很难弥补失地。德国汽车制造商对其在中国的机会仍过于乐观,存在风险。
德国汽车制造商不应该退出中国,但他们应该重新调整预期,以确保长期成功。中国过于雄心勃勃的目标可能会导致投资回报惨淡,并损害其全球业绩。相反,未能实现其雄心的公司可能会利用中国作为出口基地——尽管欧洲、美国和其他地方不断上升的贸易壁垒将提高这一战略的成本。
或者,随着中国竞争对手走向全球,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来巩固其在第三方市场的地位。不管怎样,德国汽车制造商都需要寻找中国市场的替代品。 2022年至2023年,大众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增长了20%,在北美和南美的销量增长了15%以上,而在中国的销量增幅不到3%。中国最大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已经证明,在其他市场实现强劲增长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