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干部激励:中国经济挑战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尽管政府宣传口气乐观,但中国经济仍面临严峻挑战。与中国普通民众的对话显示出普遍的悲观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经济衰退如何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的故事。有些人甚至公开要求政府对当前的困境负责。从上海到河南的中国官员都对经济低迷发表了评论,称形势“令人畏惧”。河南一位官员甚至透露,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70%至80%找不到工作。

对中国经济困难的主要解释集中在结构性经济挑战或财政和货币政策上。中国政府出台了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认为地方干部激励结构是中国经济表现的一个关键但经常被忽视的因素。

干部激励结构与经济增长

对干部激励制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根据 凯文·奥布莱恩和李连江在干部责任制下,中国的地方干部被赋予了众多的职责和目标。这些目标分为两类:“硬目标”,具有约束力,涉及可衡量的结果;“软目标”,不具有约束力,缺乏可衡量的标准。地方领导人始终优先考虑实现硬目标而不是软目标,因为硬目标在绩效评估中具有更大的权重。

其中,GDP增长是最重要的硬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它成为否决目标,这意味着未能实现 GDP 增长目标可能会推翻并抵消所有其他成就。因此,对 GDP 增长的强烈关注刺激了地方政府之间的锦标赛式竞争,官员们采取增长最大化策略来提高他们的晋升前景。

其他学者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干部激励结构之间的关系。 王丽奈特 研究表明,GDP 增长和地方债务水平等经济目标会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策决策,例如向国有企业(SOE)提供贷款而不是向私营企业提供贷款。

元元昂的研究强调了干部激励对刺激地方经济的力量。所有干部,无论其具体职务,都必须完成招商引资目标,导致政策导向高度集中于经济发展。

相似地, 大卫·布尔曼 表明,干部激励制度是地方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他的研究发现,在地理、气候和资源相同的六个乡镇中,那些优先考虑GDP增长的乡镇的表现优于那些注重保持稳定的乡镇。

经济发展不再是优先事项

然而,最近的采访显示,干部责任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地方干部激励曾经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现在却阻碍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再是当地干部的首要任务。

干部评价体系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不再强调个人责任,兴起“集体”责任。新制度下,干部考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个人评价,根据“德”、“能”、“勤”、“绩”、“廉”五个标准来考核干部。尽管“绩效”是五个标准之一,但实际的工作绩效并不是在个人层面上衡量的。

一位当地官员指出,与私营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不同,政府的个人评估非常主观。只要干部坚持工作、不违法犯罪,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个人考核。毕竟,正如该干部所说, 我们都是同事,都是共产党员;谁能看出谁比其他人更好呢?”

真正的绩效评估发生在办公室层面。例如,就招商引资而言,据袁元昂介绍,实现招商引资目标的责任落在当地招​​商办公室,而不是个别干部身上。因此,上级政府对办公室的评价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人的表现。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如果办公室未能完成招商引资目标,办公室主任将被追究责任。个别办公室工作人员没有受到直接指责。虽然他们可能会受到办公室领导的谴责——他们通常认为这种惩罚“没什么”——但他们不会面临额外的处罚,例如减薪或记过个人档案。

新的干部考核制度大大降低了对地方干部的激励作用。考核过程中取消个人激励,干部就失去了工作的上进心。许多人形容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意思是他们被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自从地方政府取消绩效奖金以规范干部工资制度并减少干部的“灰色地带”以来,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达到目标不再转化为地方干部的物质利益。

尤其是下级老干部,工作积极性往往最低。过了晋升的年龄界限后,他们看不到职业晋升的前景。但由于中国的终身公务员制度,他们不能被解雇。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动力去完成任务,并且倾向于“混过”余下的职业生涯直到退休。一位年轻干部形容他们“偷偷摸摸”,只做最低限度的事,却逃避责任。

他们的领导人通常比较年轻,指导他们的手段有限。由于年龄和资历在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年轻的办公室领导也不愿意指挥年长的干部,往往不理会他们。一位前中纪委官员表示,连巡视组都不理睬他们。

于是,上海的一位干部评价道:“我现在40岁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晋升的机会。如果未来五年我不升职,我就平庸了。我为什么还要关心?如果我的上级让我做某事,我会大声喊叫。”

增加检查

评估体系的另一个变化是自上而下检查的数量和重要性不断增加。正如许多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以前的干部评价体系是注重结果的。干部可以使用任何必要的手段来实现评价框架内的数字目标。结果,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常常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反思这一时期,一位当地干部形容地方政府“与黑帮、暴徒没有什么区别”。地方政府的暴民性质是2000年代和2010年代初期地方群体性事件广泛发生的原因之一。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检查来监督任务完成过程。通常,这些检查会审核当地账户和资金流动,并审查政策实施每一步的官方文件。一位当地官员举例解释了这些检查:在检查制度出台之前,如果一个乡镇有帮助农民养猪的政策,检查只会针对每个家庭是否养猪。只要家家有猪,就万事大吉了。现在,检查除了评估最终结果外,还重点检查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生猪采购的招标文件到生猪分发到每个家庭的照片。

这些检查大大减少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地方官员现在也不再那么“乌合之众”了。然而,这些检查也造成了政策实施的严重延误。官员们不仅要确保严格遵守规则,而且还必须在政策实施过程的每一步留下完成的痕迹。

结果,地方官员常常发现自己被文书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事实上,留下完美的文书痕迹以满足检查甚至变得比完成任务本身更重要。加之缺乏个人激励,许多官员认为他们唯一的责任就是文书工作,政策的成功与否与他们无关。

遵守规则的需要也导致了许多法外做法的终结,尽管几十年来这些做法在经济上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禁止“非法产业政策”,例如以“过度税收优惠”吸引企业。在地方层面,税务局积极开展税收减免和补贴调查。正如一位商务局官员抱怨的那样,这些税务局官员就像“调查罪犯的侦探”。

结果,地方政府失去了招商引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尽管地方政府试图发挥创意,寻找其他方式利用补贴和激励措施来吸引投资,但商务局官员抱怨说,税务局“让招商引资工作变得困难,尤其是在经济如此糟糕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首先是政治性的,其次是政治性的。干部激励等政治因素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中国的快速增长依赖于促增长的地方官员,他们渴望采取增长最大化政策。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干部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追求增长兴趣不大;相反,他们专注于完成文书工作和处理检查。干部考核制度进一步抑制了官员主动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形成了对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任何结果漠不关心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