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迫感日益增强:这是北京的经济清算吗?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越来越难以忽视,中国决策圈的紧迫感也与日俱增。经过数月的疲软复苏和关键行业日益恶化的困境,北京似乎开始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作为回应,中国人民银行(PBOC)于 9 月 24 日公布了一系列措施,表明中国央行行长准备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持续的挑战。

然而,尽管这些货币政策举措意义重大,但许多专家认为,仅靠注入流动性是不够的。真正的考验在于北京方面是否会推出全面的财政方案来补充这些努力,以应对眼前的经济压力和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学家刘世锦是中国经济辩论的领军人物,他已成为更大胆财政措施的最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呼吁实施 10 万亿元人民币(1.4 万亿美元)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以推动经济增长,强调短期纾困和长期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刘世锦的提议反映了一种日益增长的共识,即如果没有协调一致的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政策,中国的复苏可能会漫长而艰巨,而且充满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的惊人举动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举措令市场感到意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加流动性、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支持资本市场的激进政策措施。其中最核心的举措是将存款准备金率 (RRR) 下调 50 个基点,预计将向银行体系注入约 1 万亿元人民币。央行还将逆回购利率下调 20 个基点,这表明央行将采取更广泛的宽松策略,可能包括在不久的将来进一步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除了降息以外,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出了针对性措施,帮助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现有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将下调 50 个基点,而二套房买家的首付比例将从 25% 降至 15%。这些措施旨在减轻购房者的财务负担,稳定过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房地产市场。

为进一步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中国证监会推出了鼓励长期投资的新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允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使用债券、ETF和股票作为流动性抵押品的机制,为股权投资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并帮助稳定市场情绪。

仅靠流动性是不够的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放缓,但仅靠注入流动性不太可能解决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更深层次问题。关键问题(如国内需求疲软、房地产行业崩溃以及过度依赖债务驱动的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的流动性刺激。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顾问(包括刘世锦)呼吁采取大胆的财政应对措施,超越货币宽松,以应对当前和长期的结构性挑战。

刘志军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是支持大规模财政干预的坚定人士之一。他提出的10万亿元刺激计划旨在提供即时救济,同时为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奠定基础。刘志军认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财政支持,中国经济将面临停滞的风险,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财政的问题可能会恶化。

全面财政方案共识日益增强

尽管经济学家对所需财政支持的具体规模意见不一,但刘志军的建议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尤其是随着房地产行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变得更加清晰。2024 年房地产投资下降了 10% 以上,住房供应过剩导致开发商背负着未售出的库存。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加上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等人口结构变化,表明住房需求不太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这不仅仅是周期性的衰退;这是结构性转变,需要采取大胆、协调的应对措施。

经济学家们青睐的一种方法是刘志军称之为“刺激加改革”框架,其前提是财政干预必须与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才能带领中国走出当前的危机。该方案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促进国内消费,因为人们认识到中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导致经济脆弱。转向消费驱动模式对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这将需要政府大量支出来支持家庭收入、减少不平等并建立社会安全网,尤其是在医疗保健和养老金方面。

财政计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土地销售来为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服务提供资金,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暴跌,它们现在很难创造收入。将很大一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转换为中央政府债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将减轻地方当局面临的一些直接财政压力。这可以与更广泛的财政改革相结合,例如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或引入新的税收机制,使地方政府能够在不依赖土地销售的情况下创造收入。

还需要什么?恢复信心、重建信任、实施结构性改革

虽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必不可少,但它们远非彻底的解决方案。中国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是恢复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监管打击、新冠疫情封锁延长以及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重创了中国经济。信任的侵蚀因政策制定者似乎缺乏明确的方向而加剧。任何复苏计划要想取得成功,重建这种信任都至关重要。

此外,地方政府需要的不仅仅是暂时的债务减免。中国需要全面改革财政体系,建立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中国将面临债务危机反复爆发的持续风险。

更广泛的全球环境使中国经济复苏变得复杂。与美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需求减弱限制了中国依赖出口作为增长动力的能力。这更凸显了将重点转向刺激国内消费和推动创新的必要性。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优先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和可再生能源。这将需要持续投资于研发和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制定鼓励私营部门创新的政策。

下一步该怎么做?北京的前进之路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逐步出台以及要求实施大胆财政刺激方案的呼声越来越高,问题依然存在:北京能否应对挑战?如果没有协调一致的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中国有可能陷入长期停滞。未来几个月,除了增加流动性之外,所有人的目光都将集中在北京是否会实施刘世锦等人倡导的大胆财政措施。

大规模刺激计划,加上旨在刺激消费、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和支持新兴产业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可能是让中国摆脱当前经济困境的关键。归根结底,流动性很重要,财政支持至关重要,长期结构性改革也必不可少。只有解决这三个问题,中国才有可能走出新冠疫情后长期的经济放缓,为更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基础。